第293章 恪遭构陷 流言骤起(1/2)
初夏的长安,本该是柳絮纷飞、市井喧闹的时节,却被一股突如其来的流言搅得人心惶惶。
流言不知从何时起,先是在坊间酒肆、茶馆悄悄流传,继而传入达官贵人的府邸,短短三日,便如瘟疫般蔓延全城,矛头直指吴王李恪——有人说他在安州镇守时,暗中私蓄甲兵,与当地豪强勾结,府中藏有数千副铠甲,图谋不轨;更恶毒的是,流言反复提及他的母妃杨氏乃隋炀帝之女,影射他“身负前朝血脉,早有光复隋室之志”,甚至编造出“李恪曾在安州祭祀隋炀陵墓”的虚假情节,将“不臣之心”的帽子牢牢扣在他头上。
“你听说了吗?
吴王在安州时就不安分,听说他手下的亲兵都是精挑细选的死士,现在又有军功在身,怕是……”长安西市的一家茶馆里,茶客们压低声音议论,眼神中满是忌惮与好奇,生怕被人听见,又忍不住打探更多“细节”。
隔壁桌的书生模样男子闻言,立刻摇头反驳:“不可能!吴王东征时奋勇杀敌,还将赏赐分予将士,怎会有不臣之心?定是有人造谣!
”可他的话刚落,便有人冷笑:“你怎知是造谣?他母亲可是隋炀帝的女儿,血浓于水,谁知道他心里打的什么算盘?
”争论声越来越大,却没人能拿出实证,只让流言愈发扑朔迷离。
流言传入吴王府时,李恪正与属下商议安州旧部的安置事宜。当亲卫将市井间的传言禀报给他时,他手中的茶杯“哐当”一声摔在地上,茶水溅湿了案上的文书。
他猛地站起身,脸色瞬间沉了下来——私蓄甲兵、勾结豪强,皆是杀头的重罪;而影射母妃出身、暗示光复前朝,更是戳中了他最敏感的痛点,直接否定了他对大唐的所有忠诚。
“一派胡言!”李恪咬牙低吼,眼中满是愤怒与委屈。
他在安州镇守期间,始终严守军纪,甲兵数量严格按朝廷规定配置,与豪强交往也只为安抚地方,从未有过半分逾矩;至于母妃的出身,他早已将其深埋心底,毕生所求不过是做大唐的忠臣良将,何来“光复隋室”之说?
可他也清楚,流言虽无实据,却足够致命——在朝堂立储之争白热化的时刻,这样的谣言足以让他瞬间陷入万劫不复之地。
为避嫌,李恪当即下令闭门不出,严禁府中人对外辩解,以免“越描越黑”。
同时,他连夜写下自辩奏折,将自己在安州的所作所为一一列明,附上当地官员的见证文书,恳请李世民彻查流言,还自己清白。
奏折中,他言辞恳切,既无愤怒的指责,也无卑微的乞求,只以事实证明忠诚,字里行间满是被诬陷的无奈。
流言不知从何时起,先是在坊间酒肆、茶馆悄悄流传,继而传入达官贵人的府邸,短短三日,便如瘟疫般蔓延全城,矛头直指吴王李恪——有人说他在安州镇守时,暗中私蓄甲兵,与当地豪强勾结,府中藏有数千副铠甲,图谋不轨;更恶毒的是,流言反复提及他的母妃杨氏乃隋炀帝之女,影射他“身负前朝血脉,早有光复隋室之志”,甚至编造出“李恪曾在安州祭祀隋炀陵墓”的虚假情节,将“不臣之心”的帽子牢牢扣在他头上。
“你听说了吗?
吴王在安州时就不安分,听说他手下的亲兵都是精挑细选的死士,现在又有军功在身,怕是……”长安西市的一家茶馆里,茶客们压低声音议论,眼神中满是忌惮与好奇,生怕被人听见,又忍不住打探更多“细节”。
隔壁桌的书生模样男子闻言,立刻摇头反驳:“不可能!吴王东征时奋勇杀敌,还将赏赐分予将士,怎会有不臣之心?定是有人造谣!
”可他的话刚落,便有人冷笑:“你怎知是造谣?他母亲可是隋炀帝的女儿,血浓于水,谁知道他心里打的什么算盘?
”争论声越来越大,却没人能拿出实证,只让流言愈发扑朔迷离。
流言传入吴王府时,李恪正与属下商议安州旧部的安置事宜。当亲卫将市井间的传言禀报给他时,他手中的茶杯“哐当”一声摔在地上,茶水溅湿了案上的文书。
他猛地站起身,脸色瞬间沉了下来——私蓄甲兵、勾结豪强,皆是杀头的重罪;而影射母妃出身、暗示光复前朝,更是戳中了他最敏感的痛点,直接否定了他对大唐的所有忠诚。
“一派胡言!”李恪咬牙低吼,眼中满是愤怒与委屈。
他在安州镇守期间,始终严守军纪,甲兵数量严格按朝廷规定配置,与豪强交往也只为安抚地方,从未有过半分逾矩;至于母妃的出身,他早已将其深埋心底,毕生所求不过是做大唐的忠臣良将,何来“光复隋室”之说?
可他也清楚,流言虽无实据,却足够致命——在朝堂立储之争白热化的时刻,这样的谣言足以让他瞬间陷入万劫不复之地。
为避嫌,李恪当即下令闭门不出,严禁府中人对外辩解,以免“越描越黑”。
同时,他连夜写下自辩奏折,将自己在安州的所作所为一一列明,附上当地官员的见证文书,恳请李世民彻查流言,还自己清白。
奏折中,他言辞恳切,既无愤怒的指责,也无卑微的乞求,只以事实证明忠诚,字里行间满是被诬陷的无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