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寒的晨雾还没散,田垄上已结了层薄霜,白花花的像撒了层碎盐。

    列国的农夫踩着霜花往冬播田赶,秦国的汉子扛着竹制防霜挡板,板身削得薄而韧,边缘缠了软麻,立在垄边能挡寒风;楚国的农妇拎着麻编补苗钵,钵里垫着带潮气的细土,每钵都栽着棵育好的备用苗;鲁国的田夫提着木柄间苗剪,剪刃磨得亮闪闪,剪柄上还刻着“三叶间苗”的小记号;小石头也攥着迷你防霜挡板,跟在王二愣子身后,时不时弯腰拂掉苗叶上的霜花。

    老桑树下的“华夏”剑还沾着晨露,剑鞘上的“盼芽纹”旁,新长出的“防霜护纹”像片裹着薄霜的苗叶,把旧纹路衬得润莹莹的。

    公孙矩刚从怀里掏出卷泛黄的竹简——是赵氏家族古籍中赵珩批注的《东汉农桑记》,上面用朱砂写着“小寒防霜,宜用竹板挡风,霜后晒苗,苗乃壮”,他指着竹简对围过来的人笑:“老辈的法子经得起冻,再加上咱的新工具,这霜冻不着苗。

    ”王二愣子蹲在田边,指尖碰了碰刚冒芽的麦苗,叶尖还带着点霜白:“公孙先生,昨儿个夜里霜重,有几棵苗叶卷了,得赶紧挡上!

    ”说话间,孟春拎着陶壶走来,壶里装着温好的粟米水——按她祖母孟姬传下的法子,霜后给苗浇点温水能缓过来;刘婶已把补苗钵摆成排,每钵里的苗都带着壮实的根,像群等着“补位”的小勇士。

    ##一、防霜工具的巧调试整理防霜工具的场面比晨雾里的暖阳还热乎,列国的器具往田埂上一摆,防霜挡板、补苗钵、间苗剪排成排,修挡板的“沙沙”声、缝钵底的“嗡嗡”声、磨剪刃的“霍霍”声缠成团,转眼间,件件工具就收拾得称手,像等着给麦苗“挡寒衣”的好帮手。

    “这防霜挡板得按风向调角度,”秦国的老竹匠正给挡板修斜角,手指对着风来的方向比划,“北风烈,挡板得立得陡些(与垄成七十度),挡得严实;东风软,立得缓些(五十度),别挡着阳光。

    ”王二愣子学着立了块挡板,风一吹板身稳当当,霜花全被挡在板外:“这角度正好,苗叶上再没霜了!

    ”楚国的刘婶正给补苗钵补土,把钵里的细土按实:“土得填到钵沿下一寸,太满会洒,太浅苗根露着,像给小苗‘做小窝’,根能扎得稳。

    ”她拿起棵备用苗栽进钵里,苗茎直挺挺的,一点不晃。

    鲁国的王大叔正给间苗剪磨刃,用细砂纸顺着刃口磨:“刃得快,剪苗时不撕叶;但也别太尖,免得伤着邻苗,像给苗叶‘修小发’,轻一下就断。

    ”他剪了片发黄的苗叶,切口齐整整的,没带半点毛边。公孙矩帮着校挡板间距,用步量了量:“每三尺立一块,太密浪费,太疏挡不严,像给田垄‘站卫兵’,棵棵苗都护得着。

    ”小石头学着立挡板,虽然力气小,却按公孙矩说的间距摆,王二愣子在旁扶着,祖孙俩配合得正好。

    “昨儿个做挡板时还吵了两句,”李掌柜提着藤篮过来,篮里装着热乎的烤红薯,“秦国的小伙想把板做宽点,说挡得广;楚国的媳妇想做窄点,讲好搬。